三、病毒病的传播途径
病毒病的传播有多种途径:媒介传播、汁液接触传播、嫁接传播、种子带毒、土壤病残体传播等等,其中媒介传播是导致病毒病大面积发生的主要传播途径。
1.媒介传播:病毒的自然传播多数依靠昆虫、等媒介,其中以刺吸式口器的害虫为突出。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对植物体造成伤口,病毒从伤口侵人植物体内。传播一般分为3种类型:种为非持久型病毒传播团,当蚜虫在寄主植物上刺吸时就可传播病毒。其特征是:传播快,不持久,病毒吸附在昆虫的口针上,但不进人虫体内,病毒一般在植物薄壁细胞内,可通过汁液传播,多引起花叶型症状。第2种为半持久型病毒传播,昆虫口针获得的病毒在虫体内有转移的过程,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潜育才能,但不能在虫体内增殖。其特点是时间长,传播时间长,有循环期,即病毒一消化道一肠壁一循环道一唾液腺。病毒主要分布在植物疏导组织内,多引起植物矮化、卷叶等症状。第3种是持久型病毒传播,除具有半持久型病毒的特点外,病毒在虫体内增殖,可终身传毒,有些可经过卵传播病毒。一般引起植物黄化、卷叶等症状,如烟粉虱传播TY等。
辣椒病毒病也叫花叶病,发生较为普遍危害较大,大部分是由花叶病毒、西葫芦花叶病毒、甜瓜花叶病毒引起,白飞虱和蚜虫是传播的主要媒介。
表现症状:苗期为子叶变黄枯萎,真叶出现浓淡相间的花叶,全株发病时,新叶出现黄绿相嵌状花叶、叶片小而卷、叶面不平、明显矮化,植株生长受到抑制,果实受害时,出现畸形果、表面凹凸不平。
***方法:1、选用抗病品种、用无病株留种。
2、做好种子消毒:用50度温水浸种40—50秒,或干种子放在70度阳光下处理三天。
3、实行3—5年轮作,清除田间病株和杂草,消除人为危害。
黄化病,是植物的一种病征。指茎叶的一部或全部退绿,而出现黄化或黄绿化的现象。
这种病有的是由于线虫、细菌类、病毒、支原体(Mycosma)等病原体而引起的疾病;有的是由于养分的过分不足而引起的生理性疾病。
黄化病 [1] 指的是叶面均匀地变为黄白色,其根据病原不同又可分为两种类型。生理性黄化病该病病因较多,其中较为常见的是缺铁性黄化,多发生于北方地区栽培喜酸性花卉如杜鹃、栀子、八仙花、茉莉等时新叶发黄,严重时叶片变褐干枯。此外缺硫、缺氮以及光照过强、浇水过多、低温、干旱等也会引起叶片黄化。此类病害主要通过加强栽培管理、合理施肥等措施解决,玉米炭疽病***方法,一般不需用药。病理性黄化病这是一类由类菌原体(一种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微生物)引起的害,如翠菊黄化病、天人菊黄化病、菊花黄化病、飞燕草黄化病、柑橙桔柚树的黄化病等。区别生理性黄化病无性,而病理性黄化病,病理性黄化病在发生黄化症状时常常伴随丛枝现象(不定芽变多成“扫帚状”)发生。